Posts

【俄國電影】天際行者 / Время первых——「感謝你的服務」,人類第一次走進了太空。

Image
★★★ ★(4 顆星 / 滿分 5) Source: IMDb 所有人都記得登月的阿姆斯壯,那是 1969 年 7 月。 在那個大眾早已遺忘的年份更早之前, 1965 年 3 月 18 日,蘇聯宇航員阿列克謝.列昂諾夫從「上升二號」人造衛星兼飛船的氣閘通道內爬出,沿著一條約 15 米長的繫帶,他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。12 分鐘多的「行走」開始時,他立刻就看到了黑海和克里米亞半島——不是透過地圖、衛星照片、Google Earth,列昂諾夫是第一個親眼看見了那片視野最完整的大地的人。

【俄國電影】太空救援 / Салют-7——他們在失重的世界裡冒命拯救地面千斤重的尊嚴

Image
★★★ ☆ (3.5 顆星 / 滿分 5) 《太空救援 / 星空浩劫 / 禮炮七號(俄語:Салют-7,英語:Salyut 7)》改編自真實事件,沒有好萊塢的浮誇,無論音樂、橋段還是演員都是俄國大叔式美感。 Source: Kinocenter Gießen

【傳記電影】小熊維尼的誕生:Goodbye Christopher Robin(2017)——不會受傷的想像國度

Image
★★★ ★ (4 顆星 / 滿分 5) Goodbye Christopher Robin(2017, UK) 再見,克里斯多福・羅賓 / 再見小熊心  Source: The New University 「有些事情只要你不去想它,它便不會存在(If you don't think about a thing it ceases to exist.)」 。 1920 年代,英國作家 A.A.(Alan Alexander)Milne 以兒子  Christopher Robin 和其動物玩偶們為靈感,創作出了風靡全球的小熊維尼(Winnie the Pooh),但這部電影其實並不是一個關於維尼熊的故事、嚴格說來甚至也不是關於 Alan Milne 或 Christopher Robin Milne。 這是一個關於「Billy Moon」與他想像世界之外的那個父親「Blue」的故事。

【Netflix 英劇】The Crown / 王冠──女王的玻璃童話與大英帝國的衰落(S1+S2 長評多圖+史實八卦)

Image
2016 年開播的 Netflix / 網飛原創網路電視劇 《The Crown / 王冠》 ,第一季就拿下金球獎最佳劇集,目前剛播完第二季,在各國仍大開紅盤、續集備受期待( IMDB 評分 8.7 )。本劇是網飛目前史上製片成本第二高(破億美金)的作品,預計完整訴說人稱「超長待機」、已高齡 91 歲的現任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,從登基至今的王室日常──當然不只日常啦,看點在於史實上各王室事件背後反映出的國際政治、文化趨勢,以及大眾尚未曾想像過的王室另一面、揣摩賦予這些人物背後更多靈魂故事(還有顏質演技佈景及服裝囉)。 Source: Christian Today

【電影】I, Tonya / 老娘叫譚雅 / 我,花樣女王(2017)——拒絕醜小鴨的貴族運動

Image
★★★ ☆ (3.5 顆星 / 滿分 5) 少給 0.5 顆,為很多對花式滑冰甚無興趣的觀眾。 Source: CHECK MAGAZINE 本週末(2/9~2/19)2018 平昌冬季奧運就開幕了,隨著美國花式滑冰(女子單人滑)在關穎珊後長年缺乏明星選手,該國群眾早已漸漸遺忘這項運動。對很多人來說,冬奧的關鍵字是北韓、核武、金正恩,對另外一些人來說,重點只是現今站在花滑世界最高點的羽生結弦能否達成 66 年來唯一男子單人滑奧運金牌連霸、並再創第 10+ 次世界紀錄。 人們常說體育不要沾染政治,但這多可笑,體育原本就是代替暴力的世界大戰。人們也常說羽生多麼親和樸實多麼一生懸命,作為羽生路人粉我完全贊同,但也別忘了:因為羽生家只供得起一人滑冰,他姊姊只能放棄。 花式滑冰,它從不像洗冰車開過去的賽場那麼無瑕閃耀,不用提二十多年前的譚雅哈丁,上一次 2014 索契冬奧金妍兒引退前被地主國黑走(?)的金牌還有多少人記得?它的美更不是誰都能擁有的,一年幾百萬台幣的費用,不是靠爸就是要認贊助商與媒體當爸爸。 

【片單】不是戰爭片的戰爭片——二戰背景影劇(歐洲戰場歐洲視角)

Image
名單內容: - 原文名(最早上映年份) 主要語言/中文名/故事發生年份 (沒標就是未知或沒特定) IMDB 評分 / 個人評分 (最高五星...給得跟單篇心得文不一致就是了 ha.) - 簡介與看點 說明: 名單是按字母排序,深綠字為電影或 TV movie、黃字為電視劇。 【戰爭劇情】 Dunkirk (2017)  英語/敦克爾克大行動/1940 IMDB 8.1 / 4星+重看可以 Source: IMDB 愛看主流爽片 or 典型好萊塢片的人貌似都覺得這部有點過譽了(?),但若是吃得下歐式/日式或至少是英式劇情片的人應該沒這問題。本人不是諾蘭教徒,只看過《全面啟動》而且對該片也沒留下什麼印象...... 所以對這部本就沒有因名導而生的期待、只有本身熱愛 30~50 年代的期待。 號稱是諾蘭標誌的跳接式手法,在這部裡我很喜歡。陸、海、空三線故事同時進行、交錯剪接——這樣的手法通常會讓你有個觸發點,並非是真的要到那個點你才會發覺原來故事是跳接的,而是恰巧在那個點時間軸接上去的那一刻,似乎突然明白了電影想表達的那些什麼,重要但從不明說的什麼。類似水到渠成的感覺吧?這部的觸發點對我來說,是 Jack Lowden 飾演的飛行員迫降海面場景以第一人稱視點、第二次的出現(第一次是第三人稱視角的高空鏡頭)。還有一個點是給法國士兵的結局,很想知道那樣安排的原因哪......  另外,好萊塢異國口音壞蛋專業戶兼諾蘭御用演員之一的 Cillian Murphy 再次捧場大導,同樣是戲份不多但演得恰好地精采。他所飾演的「the shivering soldier(顫抖的無名士兵)」,承受所謂的「PTSD」(Post-Trauma Stress Disorder,創傷後壓力症候群),在劇中被老船長稱為「Shell Shock」(砲彈休克)——關於這種症狀的名詞用法背後,其實也有些政治社會學哲思,可以參考美國已逝喜劇演員喬治卡林的這段影片: 卡林以辛辣的諷刺針砭社會著名。這段影片基本上是在說這種「戰場上與砲火共存的士兵因壓力飆到臨界值而精神崩潰」現象,在一戰時被稱作「Shell Shock」;二戰時變成「Battle Fatigue(戰鬥疲乏)」;韓戰時則改為「Operation

【英劇】In The Flesh/復生/行屍肉心(BBC, 2013~2014 兩季全)——放棄抵抗生命需要什麼理由?

Image
「We all have our own scars... Ever been so depressed it felt as if every nerve-ending in your body was exposed, red and raw?」 (我們都有自己的傷疤。......但你是否曾抑鬱到彷彿全身上下每一條神經的末梢都暴露風中,腥紅而赤裸?) Source: KOSZINE 2013~2014 年的劇了,有點老。可惜 BBC 抽銀根沒了第三季、也就沒個結局交代,埋沒了草莓金色頭髮的 Luke 小帥哥。雖貼著殭屍劇的標籤,但這裡沒有血腥的殺戮場面,只有永遠天氣陰冷的 Roarton 小鎮,與一具具軀體下包裝著的更生人、同性戀、種族歧視、自殺......等故事,探討著(重新)融入社會的人性日常。 而那些軀體,無論是不是從墳墓裡爬出來的,或許無一不是生活枷鎖下的活死人。 故事背景 2009 年,由於未知的原因,發生了所謂的「the Rising」——在那一年死亡的人們全都從棺材裡爬了出來、以狂暴殭屍的型態「復生」,無理智地大吃人腦,並因此與人類發生了戰爭。但很快地,人類醫生便研發出特殊藥物「神經替林」(Neurotriptyline),只要每日注射殭屍們就能維持理智。而後政府將殭屍都集中到 Norfolk 治療中心醫治,並正式將他們定名為「Partially Deceased Syndrome sufferers, PDS sufferers」(部分死亡症候群患者),以下稱為「復生者」。到了 2013 年,開始開放復生者回鄉、在受志願社工協助管理的情況下重新融入社會,狂暴期間的犯行一律不追究。 兩季全 - 劇情大綱 由 Luke Newberry 飾演的男主角 Kieren Walker 也是一名復生者,回到了故鄉 Roarton 小鎮 。即使只要準時注射藥物、戴上隱形眼鏡畫好膚色慕斯,除了握手時會發現的冰冷、以及他們無法也不須飲食外,這些復生者看起來與人類並無二致,事情卻遠沒那麼簡單(不然劇也不用拍了啦)。 Source: VODZILLA Roarton 是以極端反復生著稱之地,不僅鎮上處處漆了標語,甚至至今依舊維持著人類志願軍(Human Volunteer Force,